AAA企业信用等级评价
一、信用等级评定原则
信用等级评定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企业主体经营现金流及其对债务的保障程度为基础
对企业主体信用评定的基础是其经营现金流对债务的保障程度。基于影响企业主体经营现金流对债务的保障程度的关键因素,确定评级要素、评级指标和指标权重,对企业主体债务偿还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
2、注重行业分析和同类企业比较
将行业分析作为企业主体资信评级的起点,通过建立行业和企业数据库,对不同行业进行长期、深入的跟踪分析和研究。基于对不同行业风 险水平的分析和判断,对企业主体信用等级的客观性和一致性进行验证。同时,将同类企业比较作为企业主体信用等级评定的必要环节,通过对各评级要素评分结果 和总体评分的相互比较,为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提供基本保障。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重视定性分析
根据企业主体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在运用定量分析指标的同时,对企业主体历史与未来的信用状况进行定性分析,特别是对企业主体所处行业发展前景、市场竞争地位、管理素质和外部支持的可能性等的分析和判断。
4. 历史考察与未来预测相结合,强调未来预测对评级对象信用等级的影响
基于企业主体历史经营记录及当前信用状况,了解债务与现金流的形成原因,对企业主体未来的债务压力及现金来源进行分析和预测,尤其 关注企业在“可以预见”未来的“最坏”可能性。同时,评级结果尽量消除未来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将预期的经济景气上升和下降及其对企业信用质量的影响纳入信 用评级的分析因素。
5、注重评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判断法和其它定量分析技术制订和完善评级指标体系,在保障评级指标体系科学性的同时,注重其可操作性。评级指标和评分标准依据评级对象性质及其所处行业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评级要素和评级指标体系
资信评级分为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主体评级是对企业主体非特定债务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的综合评价;债项评级是在主体评级的基础 上,结合被评债务工具的具体特点和偿债保障措施,对其违约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主体评级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个体评价和外部支持评价,其中发行人个体评价是在 不考虑外部支持因素的情况下,衡量发行人个体本身的偿债能力和意愿。
主体评级一般包括经营环境、基本经营和竞争地位、管理与战略、财务状况和外部支持等五个评级要素,债项评级还需要考虑债项相关因素。除外部支持和债项相关因素主要用于定性调整之外,其它评级要素均包含若干评级指标。
评级指标分为两个层次,即基础指标和修正指标,同时考虑外部支持和偿债保障措施等因素对评级的影响,从而综合形成信用等级评定标准。
(一)基础指标
基础指标是评定信用等级的基础,包括定性和定量两大类基础指标。
定性基础指标主要包括与评级对象业务风险相关的指标和管理风险相关的指标。其中,与业务风险相关的指标综合考察评级对象所处的宏观和区域经济环境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经营模式和经营稳定性、竞争地位等。
与管理风险相关的指标综合考察评级对象的发展战略、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素质,以及财务资源与发展战略的匹配程度等。
定量基础指标综合考察资本结构与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充足性等。其中,现金流量充足性选取指标注重考察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对债务利息、短期付息债务和资本性支出的保障程度。
需要强调的是,在评定信用等级的过程中,注重定性和定量基础指标得分的匹配程度,因为定量的财务指标是各类定性因素的数据反映。
(二)修正指标
评级标准中的修正指标,主要用于对评级结果的调整和修订。其一是如遇到某些特殊子行业,有确凿证据表明相关评级指标不适用,可视情况调整指标及分值。其二是评估基准期会计报表(年报)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的,可视实际情况直接调整报表,或仅调整指标值和分值。其三是依据对评级对象信用风险揭示的适当程度,以未来三至五年自由现金流的相关预测指标,作为定量基础指标中现金流量充足性相关指标的补充。其四是其它视情况需要调整的定量指标和分值。
(三)外部支持
外部支持因素是在对发行人个体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对信用等级的定性调整:其一,是考察大股东的财务实力及其对评级对象偿付债务 的支持程度;其二是考察评级对象(或构成实际债务偿付支持的大股东)在区域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等情况,以评价政府对评级对象偿付债务的支持程度。
(四)债项相关因素
债项相关因素是公司债务工具资信评级的必要考虑因素。通过债务工具募集说明书的特定条款和偿债保障措施对债项进行分析,并结合发行人主体信用评价,综合分析债务工具的信用风险。
三、评分标准和评级结果确定
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判断法和其它定量分析技术,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的评级指标进行赋权,并确定评分规则。同时,借鉴国内外评级机构的评级经验,确定外部支持、债项相关因素等定性调整标准。
应该说明的是,评级标准是一个持续分析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在对评级对象违约原因的持续分析和评级结果检验的基础上,对每一分析要素 和关键评级指标的风险区分能力、评级要素与评级指标的相关性和是否出现了其它重要影响因素等进行监控和分析。同时,信用等级的最终确定,是在遵循上述评级 标准的同时,由评级委员会委员讨论和投票决定的,专家的经验判断在信用等级确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评级对象信用等级评定的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通过行业分析和行业风险研究,结合宏观和区域经济研究等基础研究成果,确定企业主体所处行业总体风险水平;
第二、依据基础指标、修正指标和评分标准,结合外部支持因素,初步确定企业主体信用等级;
第三、行业比较,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总体风险水平,对信用等级的客观性和一致性进行验证;
第四、同类企业比较,通过公司信用评级管理系统对评级对象主要评级指标评分情况和信用等级进行比较分析和一致性验证;
第五、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结合债务工具募集说明书的相关条款和偿债保障措施,确定债项的信用等级。
附件:主体评级主要指标表
评级要素 |
评级指标及计算公式 |
评分内容及说明 |
经营环境 |
宏观经济环境 |
通过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主要指标,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对企业主体及其所处行业的影响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区域发展现状及经济结构等 |
|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行业发展阶段、竞争格局、技术进步等 |
|
政策及监管环境 |
产业及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监管制度、经济法律制度与社会信用环境等 |
|
基本经营及竞争地位 |
经营规模 |
业务规模及与之相匹配的抵御风险能力 |
业务多元化 |
业务结构、经营区域,多元化经营风险,产业协同效应 |
|
经营稳定性 |
收入和利润来源及其稳定性等 |
|
经营效率 |
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创造竞争优势的可能及潜力 |
|
关联交易 |
企业主体与关联企业间的交易类型、性质及是否存在低买高卖的关联购销、分摊费用调节利润、资金占用等行为 |
|
管理与战略 |
管理层素质 |
管理层从业经验、信用意识与理财观念、管理层稳定性、历史经营业绩等 |
决策能力和决策机制 |
核心决策层、决策方式和决策执行效果等 |
|
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 |
治理结构、组织架构、决策程序、内控制度等 |
|
发展战略 |
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及与财务资源的匹配 |
|
财务状况
|
资产负债率 |
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制定 |
应收账款周转速度 |
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制定 |
|
存货周转速度 |
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制定 |
|
毛利率 |
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制定 |
|
净资产收益率 |
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制定 |
|
总资产报酬率 |
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制定 |
|
EBITDA/总债务 |
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制定 |
|
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对短期付息债务的覆盖程度 |
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制定 |
|
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对资本性支出的覆盖程度 |
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制定 |
|
流动比率 |
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制定 |
|
速动比率 |
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制定 |
|
利息保障倍数 |
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制定 |
|
外部支持 |
股东支持 |
股东实力、主要股东持股比例、企业在集团中的地位等 |
政府支持 |
企业对国民经济或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地方政府财政实力、政府持股情况等 |